新聞

2021年12月
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 - 2021年12月
共融不同族裔文化 諦造英語學習語境
位於東區的伊斯蘭脫維善紀念中學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。學校藉着不同國籍、背景及宗教信仰的學生,以英語溝通交流,寓學習於日常中,習以為常;為非華語學生提供本地學習環境,同時為本地學生打造了國際學校規格的學習環境,建立真正的文化共融。何秀賢校長致力推行全人教育,並為學生提供德、智、體、群、美及靈育六個方面的均衡發展。
重視教學質素 優化學術政策
教學團隊有三份之一是不同國籍的老師,有着豐富的文化內涵,除了在學術上提供專業教學,在其他範疇亦能全面照顧學生,如家庭、個人成長、人際關係等,老師會提供支援及分析,引導學生解決問題,並加以鼓勵。學校無論師生、家長、社工、以至工友關係緊密良好,能營造出「家」的感覺。在愉快輕鬆正面的環境中成長,學生能擁有開放式態度積極學習。教學團隊亦盡一切努力,設計以目標為導向的學習計劃和活動,穩步地激勵和賦予學生追求學術和發展卓越的道路。
在英文教學上,教學團隊透過協作規劃課堂,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特性,調整教學內容,提升教與學效能。課堂中,老師更會活用不同生活素材,如英文報章、電視節目等,藉着導讀和分享環節,在增進語文知識之餘,同時刺激學生對周邊環境和社區的敏感度,進而培養關心區、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的人生態度。同時,學校亦積極推動電子學習,利用不同網上學習平台,例如Kahoot和Plickers,以互動形式進行學習,以保持對英文學習的新鮮和趣味性,最終達致終身學習的精神。
在六年中學生涯中,學生能於日常中透過與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交流,建立良好的人際網絡。在大勢所趨下的全球一體化,學生在中學時已結交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,對未來個人發展上有着深遠影響,透過接觸不同族裔的同學,了解文化上的差異,開拓知識層面,相互交流。
度身訂定教材 增潤語文知識及技巧
學校對於不同背景的學生有學習支援上的政策,照顧學生需要,並因材施教,使學生能夠實現他們的學術和發展目標,以應付香港中學文憑試(HKDSE)。何校長表示:「鑑於學生來自世界各地,母語亦不相同,甚至有着很大的文化落差,故此,學校會依學生的背景和能力安排分班,度身訂定教材。同時,學校亦為進度較為落後的學生開辦『銜接班』,以小班教學模式專注改善英文基礎,學習基本學習技巧及培養備課習慣、記錄課堂筆記、查閲字典技巧,並提供網上有用學習工具予學生,從中提升學習效能。」
學術政策上,除了對英文科的支援,中文科亦有兩個專科課程,加強學習效益。學校設有「本地文憑試中文課程」及「IGCSE/GCE英國公開考試課程」,幫助學生於本地和外國升學做好全面的準備。一般本地學生偏向報讀主流課程,以能力分班,設定適合程度的教學模式,為準備中六的香港中學文憑試。而學校所提供的課程配套亦十分完善,擁有豐富的資源設施,包括課室內全面更換電子黑板、加設多媒體活動室等,大大提升教與學效能。
學校深信語文基礎打得好,整體學習效能便能提升。而在師生共同努力下,過去數年學生在公開試中成績表現良好,直接升讀本地或海外大學率大大提升。
宗教文化價值教育 培養正向思維
學校設有宗教課堂,希望透過教授相關文化,先解除學生對伊斯蘭教的誤解,掌握基本文化價值觀,了解文化差異,達致互相尊重。另外,教學團隊採用價值教育,以倫理關係、家庭教育、正向教育、生命教育等價值觀念為主題。透過認識不同文化以及實踐機會,讓學生學習尊重和包容以達至和而不同。何校長表示:「為了讓不同族裔學生感到受尊重及加強互相認識,除了一般傳統節日假期外,學校亦會介紹其他國家的節日,如尼泊爾的燈節定為假期日,以介紹不同節日文化予學生。而從自身層面上,透過價值觀的正向教育,深切的個別關懷,能有效培養學生對生命抱積極態度。」
重視全人發展 拓展多元活動
除了學術成就,學校亦同樣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。故此,學校舉辦多元課外活動,學生透過參與興趣小組,寓學習於娛樂中。除基本活動如話劇演出和辯論比賽外,亦加入新穎的學習範疇,如在 STEM 興趣小組中,學生從編寫程式、機械工程出發,學習與人以英文溝通,達以知識和語言融和;同時透過與同學協作,鍛鍊日常英語技巧,以適合、舒服的環境學習英語,從而提升自信心。
學校安排一個名為「藍天計劃」的活動,給予不同族裔的學生參加,透過不同的活動,如户外活動、溜冰等,以參與各式的課外活動,從娛樂中促進不同族裔學生的交流和溝通,提升學生表達的信心和能力,更容易投入學習,尋找個人興趣及價值。
學校鼓勵學生要有夢想,並尋求方法讓夢想達成,“Dream it, Do it.” 在老師及家長的鼓勵下,學生在學校能快樂並朝着目標成長。